为什么明朝没有丞相?
明朝初期还是有丞相的,不过朱元璋时代就逐步废除了,慢慢演变为内阁制度。
中国古代政权有四大威胁,分别是:宦官、外戚、权臣和王爷。
宦官
宦官容易理解,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有可能掌握国家大权,成为代理皇帝。
而一旦宦官掌握了实权,逐步就会形成自己的集团,甚至可能架空皇帝。
在唐朝后期,宦官已经成为唐朝实际统治者,甚至可以随便废黜皇帝,甚至杀死皇帝。
但宦官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只要有制度避免宦官可以得到实权,就不足为患,明朝这点做得很好。即便刘瑾、魏忠贤之流,权力也是空的,只是皇帝推到前面的傀儡,随时可以干掉。
外戚
外戚主要是太后、皇后当政时候,因自己势力不足,仗着娘家帮助执政。
于是,外戚就成为国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由于外戚和皇帝并不是同族,所以此举非常危险,可能出现篡位和改朝换代。
著名的隋文帝杨坚,其实就是外戚大将军,掌握北周的实权,随后篡位。
外戚在中国历史上是严重问题,比如篡汉的王莽也是外戚。
但外戚的前提是女人执政,通常是皇帝年幼或者有病、无能。
如果皇帝稍微有作为,或者制度上排斥外戚,就没事。
这点,明朝做的也不错。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女人大多是平民或者低级官僚的女儿。由于这些女人娘家太挫,不可能形成什么政治势力,所以外戚势力很弱,不构成为先。
王爷
王爷篡位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著名的晋朝八王之乱,互相杀得血流成河。
因为王爷和皇帝都是一家人,老百姓通常不在乎发,反正谁上台也都是这家子在执政。
明朝初期做的不好,让王爷掌握了一些实权,最终朱棣篡位成功。
但朱棣上台以后,立即将王爷架空,成为只能吃饭享乐,毫无实权的贵族而已。
整个明朝,王爷构成的威胁不大,宁王叛乱都是笑话。
权臣
权臣则是历朝历代都有的问题。
而最容易成为权臣的人,只有两种,第一宰相,第二地方的大军头。
其中,宰相尤其危险。
这是因为地方军头往往不太可能有太多兵力,就算造反也也容易对付。
相反,宰相往往掌握很多军政实权,是皇帝的重要助手。
尤其皇帝较弱的时代,宰相往往可以结党营私,进而把持朝政,架空皇帝。
所以,权臣是最为危险的,从古至今都存在。
而明朝初期很快废除宰相,改为内阁制度,就是对付权臣的。
内阁有很多大臣,首辅大臣只是领袖而已。
内阁的存在,将宰相的权力分散,而即便首辅大臣其实也只有票拟劝。
也就是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处理建议,最后还要皇帝批准才可以。
只要皇上不批准,首辅大臣就等于没有任何权力。
在权力具体使用上,则主要是六部执行,轮不到内阁负责。
这样就将决策权、执行权、建议权分散了,避免了权臣篡位的情况,但又能发挥内阁精英的政治能力。
可以说,明朝这套制度是很先进的。明朝有的皇帝上期不上朝,但依靠内阁仍然可以维持国家的运行。
很多朋友常将“宰相”和“丞相”混淆,其实这是不同的概念。正式的官职体制中并没有“宰相”一职,这是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一种统称,不是具体的官名,而丞相是。
丞相这个官职很早之前就存在了,但先秦、秦汉时期,丞相并不是百官之首,只是相国的副手。直到三国以后,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且不是每个朝代都设置这个职位。隋朝不设,唐朝大部分时间也不设。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丞相都能被称为宰相,最上面的那位才是,哪怕他没有丞相之名,私底下也能被称为宰相。
到了明朝,彻底撤销“丞相”之职,清朝采用明制,也不设丞相,“丞相”退出历史的舞台。为何明朝非要废相呢?
这得说到胡惟庸案。
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微末,家族没什么底蕴,更没受过帝王当政的教育,很多政事上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用,官制什么的学习汉唐旧制,那时有丞相,南宋元朝也有,那就设吧。
一设还设两位,左右丞相。前后分别是徐达、李善长、胡惟庸、汪广洋。徐达主重军事,结局也比较好,这里暂且不提。后面三位都有“精彩”的表现,全都不得善终。
明初,朱元璋治国的帮手是李善长,对其非常尊重,将他视为自己的萧何,两人还成了儿女亲家。
掌权日久,李善长渐渐跋扈起来,对朱元璋不甚尊重,对下面的大臣们十分苛刻,刘伯温就是因为他的辱骂才告老还乡。朱元璋对其极为不满,但看李善长年事已高,还是忍了下来。
李善长退休时,推荐和自己关系很好的胡惟庸为右丞相。胡惟庸也算是个能人,挺有才干,朱元璋后来提拔他为左丞相,总揽朝政,主掌生杀废黜大事。
如果说李善长只是有点骄横,那么胡惟庸已经在权势中沦陷了。很多应该请示朱元璋的工作,他并不向上汇报,自己就处置了。这叫什么?这叫架空皇帝。
如果是和平时期的平庸君主,或许还会高兴丞相给自己省了许多事。但朱元璋是那种人吗?肯定不是。本来疑心就重,胡惟庸再如此作为,朱元璋很合理地怀疑这小子要造反,暗自猜疑。
据《明史》记载,1380年正月,胡惟庸称自家后院挖出醴泉(有酒味的泉水),邀朱元璋前来观赏。
朱元璋骑马走到西华门时,被一名太监拉住缰绳,情知不妙,赶紧回宫,登上宫墙看到胡宅藏有士兵,仿佛要起事,立刻发兵捉拿,当天处死胡惟庸,其后牵连了三万多,李善长、汪广洋也在其中。
事后朱元璋一琢磨,胡惟庸哪来的胆子?不就是因为是丞相吗?得,索性直接撤掉丞相之职,让大臣和皇位保持遥远的距离。
事实上,历史上的其它朝代不设丞相,也是因为这个位置太危险,再进一步,可就能触及君权了。而且,丞相统领百官,自然而然形成相权,与君权存着在矛盾和斗争。
所以,朱元璋撤丞相,表面上是因为胡惟庸案,实际是因为忌惮相权。此举进一步集中了君权,有利于统治,为后世的朱家皇帝消除了一大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