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项伯为什么要保护刘邦脱险,项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样子?
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当年楚国名将项燕膝下共有三个儿子,长子项渠英年早逝,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事迹,但他的儿子,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燕的二儿子就是项梁,三儿子则是项伯。
公元前209年,项梁在吴中起兵反秦,项羽和项伯都跟随一同起义,当时项梁任楚国武信君,统领楚国军队,项羽为裨将,项伯任楚国左尹,相当于副丞相。一年后,项梁在楚汉灭秦的定陶之战中被秦将章邯击溃,他自己也力战而死,项羽继任后,项伯便从此待在项羽身边,辅佐项羽灭秦。
然而等到了鸿门宴时,项伯却一反常态,再三维护项羽的死对头刘邦,他先是偷偷给刘邦通风报信,后来在项庄舞剑时,又主动上去与项庄对舞,还时不时用身体挡住刘邦,后来更是不断帮刘邦在项羽面前表忠心,最终帮助刘邦死里逃生,以至于导致后来项羽被刘邦所灭。
对此,很多人必然会很好奇,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他放着侄儿项羽不帮,却处处去维护他们的死对头刘邦,这是为什么?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项伯早年因为杀人而犯命案,是张良将其救下,为报答这一恩情,项伯在得知鸿门宴之事时,才连夜赶赴张良处告知,并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而此时,刘邦则趁机贿赂项伯,不仅给项伯无数金银,还亲自与项伯结为兄弟,并许下儿女亲家,刘邦诚恳地向项伯解释这其中产生的误会,表达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项伯被刘邦所忽悠,不忍刘邦惨死,加上他又受了刘邦这多好处,这才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险。
这种说法被大家传得有模有样,但其实,它应该只是民间的说法而已。首先,项伯作为项羽的亲叔叔,又是项羽的左膀右臂,如果项羽能够夺取天下,他所获得的权力和财富,那是刘邦永远给不了的。
项伯只要是个正常人,必然能分清孰轻孰重,绝不会因为贪恋刘邦这点金银而吃里扒外。更何况如果刘邦夺得天下,会不会放过项伯都还是个未知数,项伯又怎会傻到干出这样短视的事情?
其次,项羽从来都不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他一出道,就火并了会稽郡守;后来又火并了宋义。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项羽的合作伙伴。再后来,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连眼睛都不眨下。
等到项羽进入关中后,又把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当时有人说他是沐猴而冠,项羽直接就把这个人烹杀。再等到到鸿门宴后,他又谋杀了义帝,还杀了韩王成和齐王田假。要知道,这些人,都是项羽的盟友。
事实上,以项羽这种举手不留情的行事风格,当他看着项伯在鸿门宴上大张旗鼓的维护自己的死敌刘邦,他事后还会给项伯好果子吃?要知道,后来仅仅因为陈平散布的一些有关范增背叛项羽的谣言,项羽直接就将范增赶走,项伯的性质可比范增严重太多!但是呢,项羽直到死,都一直非常信任项伯。
所以,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项伯表面上看是在维护刘邦,但其实还是在维护项羽的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项羽集团内部,关于如何处置刘邦,大致有这样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范增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建议趁刘邦现在羽翼未满,先将他铲除掉再说。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尽早把刘邦这个强敌给除去,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一切是显然的,当时刘邦的并没有犯下任何过错,反而还为灭掉秦国立下大功,而在他进入关中后,也并没有将宫中的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封存后等待大家来平分,以刘邦这种表现,项羽还要将他杀掉,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要知道,当时的天下并不是只有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集团,而是十八路诸侯王各自佣兵一方,项羽不过暂时是这众多佣兵大佬中实力最强的那个,以项羽的实力,一挑一的话,不管是谁,自然都不是他的对手。但问题是,如果群殴的话,项羽也会立马被淘汰出局。
在这种背景下,面对毫无过错又主动示弱的刘邦,如果项羽上来就将他杀死,那其他诸侯还会有安全感吗?因为这不明摆着嘛,项羽这是想削藩,想把大家都给收拾掉。这样以来,整个局面恐怕当时就会失控。因为,大佬们跟着项羽出来混,绝不是为了等待这一天的。
也正因为此,以项伯为核心的保守派,就主张采取第二种方案,也就是没必要现在就杀掉刘邦。因我,项羽当时已经成为时代舞台上的庄家。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不断削弱、瓦解其它对手的势力,然后拉一派打一派,以至于完成最后的削藩。
事实上,在当时的背景下,以当时项羽的实力,他只要能够想方设法,避免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他就有机会统一天下。相反,如果他急于求成,上来就蛮闯蛮干,暴露自己想火并他们的意图,很有可能当时就出现大家群殴他的局面。
正是因为这种原因,项羽才不敢轻易选择,不计代价的火并刘邦,所以在鸿门宴上,一向举手不留情的项羽才会变得犹豫不决,只能坐视自己手下的激进派和保守派去相互争斗,去替他拿主意,最后得以让刘邦得以逃脱。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敢来鸿门宴,就是知道项羽是聪明人,肯定不会做出丧失理智的行为。他之所以拉拢项伯,目的只是为防止范增这种激进派做出冲动的事情出来。因为,如果项羽真准备在鸿门宴要杀刘邦,别说是拉拢项伯,就是把范增都搞定,恐怕也是没有用的。
当然,也正因为此,鸿门宴后,项伯依然是项羽最信任的人之一。而后来刘邦夺取天下后,也从不觉得项伯是个吃里扒外的小人,所以并没有把他像丁公一样处死,而是赦免了他的罪行,并赐姓为刘,封为射阳侯,他的封国位置就在今江苏宝应县射阳湖镇东部。
后来,惠帝继位后三年,项伯去世,他的后代项睢因犯罪而不能继承爵位,他的封地便划入中央政府。
553 赞 踩 151评论
分享
举报
棍哥观史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2019-05-05 20:43 关注
历史上不乏“双向投资”的聪明人,曹无伤能够告密,项伯为什么不能胳膊肘往外拐呢?这种双向投资的结局必然随着一方的胜出而带来不同效果的“分红”,曹无伤身首异处,项伯功成封侯。当然,项伯也许没有双向投资的概念,但刘邦却是个操盘高手,人情、利益、名声都成为他拉拢项伯投资自己的工具。
刘邦操盘三部曲
人情牌
所谓的人情,刘邦就是抓住了自己与项羽的结拜之情,以及张良与项伯的生死之交。
项伯在楚阵营里官拜左尹,通俗的讲就是副丞相,所以曹无伤告密的细节以及项羽的危机公关方案都一清二楚。这个很关键,是刘邦得到情报后做出针对性“整改方案”的基础材料。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令嬴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刘邦在后来做出的解释就是“秋毫未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项王”。多么完美的答复,句句扣紧主题,有理有据。
而项伯星夜赶往汉营的目的也并不是奔着刘邦去的,而是奔着张良,项伯早年犯下命案,是躲在张良家里才逃过一劫,说张良是项伯的救命恩人一点不为过,二人的交情更没得说,项伯欣赏张良的智慧,张良欣赏项伯的侠义,知音难觅,项伯才冒险前往告知张良“贤弟速走,毋从沛公俱死也”!而张良身为刘邦帐下谋士,也不可能一走了知,于是便有了张良引荐项伯给刘邦并座谈的插曲。
刘邦与项伯座谈期间,除了陈明自己入关后的行为都是规规矩矩,还一直表明自己是项羽的兄弟,打出感情牌,表示自己入关也是为了项羽,令人守关也是担心别的势力趁虚而入,窃取本属于项王的胜利成果。这一系列的操作无非就是想让项伯传于项羽听,刘邦深知项羽也是重感情的,虽然两家不是生死之交,但也是一起从死人堆里走过来的战友,还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如果作为普通人,这里是很普通的操作,但作为楚汉两家,刘邦也有些玩弄项羽情商的嫌疑!
利益牌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说的天花乱坠、感天动地也不如给点实惠的,刘邦的这次座谈也是从项伯和项羽两方面入手。“君快与我呼入项伯,我愿以兄礼相事。如能代为转圜,决不负德!”——刘邦
刘邦让张良引荐项伯之前就定下了基调,表明如果项伯能够解决这次危机,一定会感恩戴德予以厚报。这算是开门砖,刘邦虽然没有项羽实力雄厚,但实际上也算是一方诸侯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买卖可以做,何况是给刘邦来做。座谈期间,刘邦亲自为项伯斟酒,又许配女儿给项伯公子,酒过三巡,微醺上头,双方就变成了亲家公(刘邦没有兑现承诺)。钱财什么的在项伯这个级别的人物看来应该不算什么,但沛公放下身段与项伯亲家相称,无疑是给项伯增加政治筹码,谁知道日后天下形势会怎样呢?多个诸侯亲家,项伯在楚营的腰板也会更硬吧!
二人相谈甚欢的时候,刘邦也不忘把项羽的利益陈述明白,关中就是为项羽打的,关中所有财富也都为项羽留着了,就等项羽入关来取。这就如前文所讲的对症下药,知道了项王愤怒的原因,就好做出应对之策,项王想要的都给说出来,项伯只管带话回去就行了。
名声牌
不得不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枭雄是死在了“义”字上。泼皮无赖、乱世奸雄往往更能获得成功,因为他们的手段打破了名声的束缚,项羽和项伯这个时候却没有看清这一点。
“沛公不先破关中,将军亦未能骤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岂非不义?不如因善遇之。”——项伯
楚营为了发动战争的正义性,立了楚怀王,这在天下大势上是明智的选择,但在细节上太注重“义”字就会掣肘很多。刘邦便是抓住了项羽死要面子的这个特性,向项伯树立正义的大旗,楚王都说了先入关者为王,我刘邦入关了也没称王,就是给项王打工而已,等着项王来接管胜利成果。项庄也是这样给项羽回复的,所以项羽打消了攻打刘邦的念头,因为不义之举在项羽看来是行不通的,楚人举义灭秦,自己再做出不义之举,实在是“打脸”,刘邦的这个牌也是打到了项羽命脉上。
鸿门宴上的项伯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史记高祖本纪》
鸿门宴之所以能够形成,也是项伯在此之前为刘邦做下了很好的公关,只不过范增的智慧是刘邦绕不过的坎。但项伯此前做的工作奠定了项羽不动杀念的基础。所以在鸿门宴上,我认为项羽的意图是在于试探刘邦,范增即使多次暗示动手,项羽依旧沉稳不发。
项庄舞剑时,项伯是明白其意图的,范增在于楚营的地位颇高,可以说高到没人把项伯放在眼里,项羽帐下的文武官员里,项伯的地位非常尴尬,作为至亲,他有副丞之名,却无实权在身。未来项羽打下天下,他自然会分得一杯羹,落个富贵终身,倘若项羽败了呢?那么范增是高级顾问,想必也会得到猎头挖墙脚,那么项伯这种项氏宗亲最为尴尬,跟着项羽陪葬是最有可能的(虽然刘邦没有这么做),故而给自己买个保险是应当的。
所以范增给项庄使眼色后,项伯站了出来,毕竟刘邦都已经与其协商好了,对于项伯来说,最起码既得利益得保住,刘邦有个三长两短,别说前日的协商成为一纸空谈,说不定项伯通风报信被人抓住把柄,项羽那里也不好交代,反而里外不是人。再者项羽与项伯的交谈已经定下基调,项羽未必真想在鸿门宴动手,鸿门宴上的刘邦继续夹尾巴做人,让项羽放松警惕的同时,刘邦再次打出感情牌,贤弟长贤弟短的叫着,再怀念一下当年一起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项羽就更没有杀刘邦的理由。所以在史料中记载的比较简单,项羽不仅没有杀刘邦,而且直言不讳的告诉刘邦曹无伤诬陷他,所以刘邦脱险后立即杀了曹无伤。
“汉王与项羽有郄于鸿门,项伯缠解难,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史记汉功臣侯表》
项伯不仅在鸿门救了刘邦一命,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还成功“帮助”刘邦拉拢了英布,影响了战局走向,所以项伯的双向投资最终得到了封侯的福利,历史教会了我们理财知识,那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