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8页
《睁眼》
人生如戏 余生几日 时间为观 弹指即逝 空间抚怀 无需明志 优雅清莲 恰逢其事 孤冷梅花 宁静远致 袅袅轻烟 数缕流芳 悠悠千古 不过四方 兢兢业业 何人遗忘 流觞曲水 哪里慌张…(何曾被人记住 何需被人记住 最终连自己都会失忆 没有永恒的铭记 于我毫无意义 珍惜吧 最后千百年 一切即将重演 或是...
道不尽千古溇岗事
南太湖之滨,苕溪水交汇,从荆蛮之地到千年人水传奇,太湖溇岗,历经岁月沧桑,终得积淀千年文化。 “大白诸沈安,罗大新泾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晟宋乔吴薛,薛部丁家一点吴。”这首当地传唱的方言地名歌谣,还留存在许多居住在太湖南岸的老人记忆中,至今读来仍朗朗上口,民谣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
魅力溇港:河泽千家,田养万户
2018年7月16日,时光正好,微风不燥。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桑梓鱼跃处,择卷看青山”暑期实践团队前往太湖溇港展开调研活动。 何为溇?历史上,太湖南岸每隔1公里就有一条延伸向太湖的河道,这些像梳齿一样排列开来的小河,称为“溇”或“港”。“大白渚沈安,罗大新金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
千年溇港千年情,义皋古村焕新颜
有唐杨汉公诗云:“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这是对吴兴地处南太湖,东、西苕溪在此汇入之情状的描述。古时太湖流域自然环境较恶劣,水患频发,吴兴人民为开发太湖周边地区,筑圩围田,化淤滩为良田,于是创造性地发明运用了塘浦圩田这一农田水利技术;并且因地制宜的采用了横塘...
青山绿水,泽被后世
现在已经是16日了,从九日开始的实践活动日程目前已经近半。这几天中我们走访了湖州方志馆、射中村桑基鱼塘、湖州环保局生态办和“两山”理论发源地安吉余村。一路采访下来,收获良多,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往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文明了生态效益,致使环境恶化,而现在追求和提倡的生态文...
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因溇而生,因港而兴。溇港文化沉淀了千年后,渐渐地被世人所瞩目。“桑梓鱼跃处,捧卷看青山”社会实践团来到溇港文化最具典型的古村落义皋,去发现她的文化魅力。 我们所去的地方就是如今义皋茧站遗址,已改建成“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 沿着太湖滨湖大道一路向东,我们可以看见左边是烟波浩渺的太湖,右边是因溇港...
古朴风中进义皋,生态建设见曙光
2018年7月16日星期一,“桑梓鱼跃处,捧卷看青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吴兴区织里镇的村,一起到哪里探寻当地的生态和水利工程。 义皋村位于织里镇东北6公里,面积2.25平方公里,全村有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和1个社区,共519户1784人,其中农民442户、农业人口1666人,居民7...
捧卷看青山的第七天,越来越深入的团队
文学院“桑梓鱼跃处,捧卷看青山”暑期社会活动已经进入第七天,经过了湖州方志馆,出征仪式,南浔射中村,环保局农业局和昨天的安吉余村,我们在7月15号回到了校内。回归,是为了更好的出发。对我们而言,也意味着短暂的闲散时间开启,尽管工作并没有减少,这一天过后,便要前往更遥远的太湖、荻港渔庄等地,直至7月2...
太湖文化,千年溇港
经过前几天的实地调研,让大家对生态文明景观有了初步了解。2018年7月16日早,生态文明景观调研团队前往太湖沿线村庄参观古溇港,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到达目的地。 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的东、南、西缘,义皋港就是为数不多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溇港之一。如今,宜兴百渎和太湖东南的震泽、吴江的溇港大多已荡...